要是鲁迅先生因为夹烟被人举报整改的话,那接下来是不是也得管管岳飞文身这个事啊?
想必鲁迅先生也没料到,自己去了几十年,后辈们还能为了他抽烟这事吵个不停,他毕生的心愿就是唤醒我们的思想,如今一看,某些人的脑袋仍然是一团浆糊!
曾经敢顶天立地、敢怼天怼地的周树人,这次竟然被个无脑的女粉丝给“怼”了,真是气得他火冒三丈,是可忍,孰不可忍啊!
给先生点支烟吧
在绍兴这块弥漫着墨香气息的土地上,鲁迅先生的身影随处可见,其中,一幅伫立在鲁迅纪念馆墙上的画作格外吸引眼球。
画里的那位先生,手指夹着一支香烟,眉头微皱,目光犀利得似乎穿越了百年的时光,注视着当代的世界。这幅画早已不只是一件简单的装饰,它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,一种情感的纽带。
这幅墙画可不是新画啥的,从2003年景区升级改造开始,它就静静地在那里站了二十多年了。
它借鉴了一幅著名的室内画,为了让人物更突出,画家大胆去掉了复杂的背景,只留了那个手拿香烟、陷入沉思的鲁迅。
这个形象,早已在教材、影视作品以及各种文献中传开,扎根在几代人心里,变成了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。
历史没有说谎,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,的确是个抽烟成瘾的老烟民,他也曾立志戒掉香烟,可总是屡屡失败。在那个年代,人们对香烟的危害还没有很清楚的认识,了解也有限,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伟大地位。
他依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,是唤醒昏睡民族的精神灯塔,是用笔作刀、剖析社会结构的战士,他的《狂人日记》如惊雷般轰响,他的思想与精神,才是他留给后人最珍贵的财富。
在这面墙画前,总是络绎不绝的人群,游客们用各自的方式和这位伟人打起了交道,有人会调皮地伸出手,假装为先生点上一支烟。
有人模仿他的姿势,递上自己的烟盒,拍照留念。这些举动并不是在鼓吹吸烟,而是一种表达亲近的方式,一种想穿越时空,和那位真实、充满生命力的灵魂产生共鸣的朴素心意。
从这幅画里,大家感受到的不是烟草的吸引,而是一个真实、毫不做作的伟人形象,大家也被他那崇高的思想和深刻的文字深深打动。
一封投诉信搅动风云
不过,这份平静最近被打破了。8月22日,一位自称“孙女士”的网友,忽然对那幅挂了二十年的墙画发起了挑战。
起初,她通过浙江“浙里办”平台递交了投诉,紧接着又把目标直指市文旅局。理由挺讲理的:把鲁迅夹着香烟的画面放在公共场合,可不好,会给大人特别是青少年带来坏的吸烟示范。
孙女士觉得这个事情非得整明白不可,她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——建议把那只夹着香烟的手,直接改成握紧的拳头。
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,她自我标榜为“控烟志愿者”,像是她的一切举动,都出于对公众健康,尤其是下一代成长的关心和关怀。
就在那会儿,大家在各种平台上议论的热火朝天,难不成为了维护所谓“纯洁”环境的借口,我们就得把历史往美化和篡改的吗?
难道一个伟人的形象,仅仅因为一个生活习惯,就非得被这般胡乱割裂吗?
不少人觉得这真是说不过去,觉得这样的要求不仅是不尊敬前辈,更是对历史的无知和傲慢。
事情的发展比小说还要离奇,正当大家围绕“历史真实性”和“控烟宣传”的界限争得不可开交时,万众瞩目的网友们却揭露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内幕。
这位言语真挚的“控烟志愿者”孙女士,实际上与烟草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。
在外含禁烟,回家就卖“烟”
网友们一番深挖后发现,孙女士根本不是什么公益人士,她在社交平台上,竟然成了推广“尼古丁袋”这种产品的广告阵地。
这玩意儿是一种口含烟,使用者把它夹在嘴唇和牙齿之间,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尼古丁。相比传统香烟,这玩意儿的成瘾性更大,而且更吓人的是,它在中国明令禁止销售,属于违法产品。
孙女士算盘打得啪啪作响,一边高举“控烟”大旗,抨击传统香烟这类文化标志,一边偷偷地在背后推销那些更危险、法律又不允许的新品烟草替代品。
她推介的尼古丁袋在世界各地都挺有争议,欧洲好几个国家直接明令禁止卖,就算是美国在2023年1月才刚批准这些产品上市,官方声明中特别强调,这玩意儿的安全性还没有得到确凿的验证。
事情真相出来后,公众的看法一下子变了过来,大家这才明白,所谓的“为了青少年的利益”,不过是她打着帮青少年的幌子,实际是在排除异己,为自己那些非法的生意打掩护。
她的所作所为,早已越出了道德上的瑕疵范围,涉嫌偷偷卖违禁品,随时都有可能触犯法律。气愤的网友们也开始质疑她的立场,觉得她推广美国刚刚批准的产品,带有“亲美”的疑虑,甚至有人开始怀疑她的国籍。
这场孙女士亲自操办的闹剧,最终以她自己败得一败涂地收场,她的广告账号也迅速被平台封掉,相关部门可能已经开始介入调查了。
她想着靠“绑架”鲁迅来推销自己的违禁品,结果却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,不但没成功,反倒把自己送进了无底的深渊。
历史不容任何人涂抹
这次风浪一起,社会各个层面反应都挺快,态度也很坚决。8月25日,绍兴鲁迅纪念馆第一时间发表了声明,表明了他们的明确立场。
这幅墙画真是再贴合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,早就成了景区的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。我们决定尊重历史、尊重艺术、尊重民意,绝不会随意去改动它。
纪念馆讲,吸烟只是先生的个人喜好,画作本身并没有引导别人去做什么的意思。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先生也挺坦然自若地回应,说:“一笑了之就行啦,相信大家心里都自有衡量!”
“我们应该做的是铭记历史、尊重历史”这句话,毫无疑问,展示了对大众判断力的充分信任,也清楚地指出了事情的关键所在。
主流媒体都纷纷出面,为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喊话,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在8月27日发表了一篇坚定有力的评论,标题直接点明——《鲁迅手里的烟,掐不得,有事说事!》。
媒体文章强调,历史不可随意修饰或篡改,历史人物也不应被片面或标签化地看待。正是这幅画,帮助青少年更深刻地理解到,伟大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思想和精神,而不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完美无缺。
央视网和新华网接连发声,明确划出了界限:宣传控烟固然重要,但绝不能借此名义,把历史人物牵扯进去,限制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。
新京报更是直言不讳,面对这些荒谬的投诉,官方态度应当更为明确。整个社会舆论也纷纷响应,大家普遍觉得,用现代的标准去苛责过去的人,实在是“管得太宽”,有点幼稚,那种“教育洁癖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关于鲁迅先生手中香烟的争议,最后以一种颇具戏剧性的结局画上句点。历史上的人物从来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“完美楷模”,他们既有血有肉,也受到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影响。正是因为如此,才让他们的形象看起来更立体、更贴近生活。
这回事情也提醒了咱们整个社会一把,大家得时时保持警惕,要提防那些嘴里喊着“为了你好”,实际上却暗藏坏心思、想占便宜的人。
他们往往会抓住社会热点和公众的善意,用来遮掩那些不为人知的阴谋。当社会习惯于对历史进行“净化”和“筛查”时,表面上似乎在保护青少年的成长,实际上却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分辨对错的能力。
结语
真正的教育,不是打造一个没有瑕疵、纯净如白瓷的温室,而是在引领孩子们去理解一个复杂、真实、多样的世界。
告诉他们,鲁迅的厉害不在于他是否抽烟,而在于他用那支燃烧的笔,撕开了厚重的黑暗,为民族的前途找寻那一线希望。
坚守历史的原始模样,不让它被随意涂改或粉饰,这才算是真正对历史和未来最负责的表现。
参考信息:
配资安全平台,配资网站查询,什么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